初秋警惕脑卒中 最忌盲目“贴秋膘”
初秋警惕脑卒中最忌盲目“贴秋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立秋已过,三伏已出,一年中暑气最盛的日子终于结束,即将开启凉爽的金秋。随着季节的更替,早晚温差大,易增加脑溢血、心梗等疾病的发作风险,防范秋季卒中以及卒中后的康复治疗,是每个家庭需要学习和关注的必修课。
8月24日,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刘忠来到拱星墩焦家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秋季防范脑卒中和以及卒中后的康复治疗,给辖区居民和医护人员进行了普及和讲解。
预防脑卒中最忌盲目“贴秋膘”
脑卒中是一组以突发起病,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特点,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担。
“在秋季,昼夜温差开始逐渐加大。人体的脑血管对温度变化的反应较为强烈,白天高温可导致血管扩张、晚间低温又会促使血管收缩,再加上逐渐昼短夜长的改变,因此脑卒中的发病率在秋季开始迅速增加。”在秋季,重视自己和家人的脑血管健康,有效预防很重要。
很多人进入秋季喜欢贴秋膘,但刘忠认为,预防脑卒中最忌盲目“贴秋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脑卒中患者在发病之前大多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多年,这些慢性病长期损害脑血管可引起血管硬化、管壁斑块及血管狭窄等,是诱发脑卒中的始动因素,“如果短期内加上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易诱发代谢紊乱、血压波动加剧,成为脑卒中发病的‘临门一脚’,贴秋膘要有度。”
及时增减衣物,注意保暖,有效预防脑卒中。秋天气温突然下降,早晚室外较凉,中老年人要记得及时增减衣物,及时保暖。在运动时,要避免晨练过早,建议在上午10点或者下午为宜。
血压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很大的关系,初秋开始昼夜温差有变化,导致血压波动,因此平时要注意血压的变化,定期测量血压,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有大的波动。同时,有“三高”等基础病人群,不可擅自停药,遵医嘱规律服药,科学治疗,要定期复查。
刘忠表示,情绪对脑血管病也有影响,情绪的短期起伏可以促使血压波动率加大,从而诱发脑血管意外的发生。长期暴怒、抑郁、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的存在又容易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加剧对脑血管的不利影响。因此保持情绪稳定对于预防脑卒中很重要。
康复的四大误区
除了讲解如何有效预防脑卒中外,刘忠也分享了卒中后康复治疗的误区和成功的康复案例。
刘忠说,由于患者或家属对脑卒中后康复的认识不足,在康复过程中存在误区,选择了错误的方式,不仅不利于患者的恢复进程,反而加重了功能障碍甚至造成继发性损害,有四大误区必须重视。
误区一:中风之后需要卧床静养。
有些患者及家属认为,中风后需要卧床静养一段时间,这是完全错误的。长时间的卧床制动会带来一系列的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肌肉废用性萎缩、压疮、坠积性肺炎、关节挛缩等。只要生命体征平稳,神经学症状不再进展48小时后就可以开展康复治疗,有研究表明,发病3-7天内进行康复治疗,达到生活基本能自理需45-53天,而超过1个月进行康复治疗,达到同样效果需3-6个月。康复治疗开展得越早越好。所以患者及家属一定要重视并把握住早期康复的时机。
误区二:应及早进行吞咽功能锻炼。
很多中风患者会出现进食呛咳、饮水呛咳等吞咽功能障碍,部分家属认为留置胃管影响患者的舒适度,经口进食可锻炼吞咽能力,这种行为十分危险。应该对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并在治疗后再次评估具备经口进食能力时,才能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逐渐开放经口自主进食。
误区三:越早下地走路恢复就越快。
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过程就像婴儿一样,需要经历翻身-坐-站逐步训练的过程,循序渐进,在双下肢各关节能够较协调地按顺序伸展、屈曲,并能负重支撑身体的重量及完成迈步的动作,才能开始下地走路。如果没有通过专业的康复训练,过早地勉强患者站立、行走会导致或加重关节损伤及双下肢伸肌痉挛,形成典型的偏瘫步态——“划圈步态”。而“划圈步态”一旦形成,想要纠正就较为困难。偏瘫患者应在早期进行正规的康复训练,提高步行的稳定性及减少患肢关节损伤。
误区四:康复训练就是肌肉力量训练。
中风偏瘫有别于周围神经损伤所致的肌无力,它不仅存在肌力的问题,还存在感觉、平衡、协调、肌张力变化、运动模式改变等问题。单纯的肌力训练根本不足以恢复其功能,因此中风偏瘫康复的目的不能以是否恢复肌力为标志,过早开始肌力训练不仅无益于康复,有时反而会加重痉挛影响康复进程。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欧阳海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