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专家研究推动多款国产创新药上市,破解晚期肺癌患者生存绝境
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内科主任陆舜正在帮一名肺癌患者进行诊疗。本文图片 受访者供图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看着那些晚期肺癌病人时常因化疗,一边吐一边来门诊看病。而这些年来,随着我国生物医药技术水平的提升,新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手段不断出现,很少看到这样的景象,国内晚期肺癌病人无药可用的局面正在逐步得到破解。”6月15日下午,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内科主任陆舜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
【资料图】
1988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陆舜入职上海市胸科医院,师从国内最早一批专注于肺癌领域的专家廖美琳。当时,中国在恶性肿瘤诊疗领域包括肺癌领域,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从业30多年来,陆舜也曾看到过诸多的晚期肺癌患者,或因无药可用,或因进口药价高昂,最终在绝望中度过。
近年来,由陆舜教授团队牵头的临床研究屡获突破,一些出现肿瘤脑转移、骨转移的肺癌患者也因此获益。截至目前,已有14项他牵头开展的临床研究成果获批,这些成果中涵盖已上市的肺癌新药以及新适应证,为更多中国肺癌患者赢得希望和未来。
“当前,国内肺癌药物的研发已与国际同步,未来,肺癌也将会逐渐变成一种慢性病。”陆舜说。
国际首个创新治疗方案诞生,肺癌骨转移患者得到有效治疗
资料显示,肺癌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两大类。非小细胞肺癌主要分为鳞状细胞癌、腺癌、大细胞癌等,约占肺癌总发生率的85%。小细胞肺癌因癌细胞呈类圆形或梭形、细胞浆少、体积小而得名,约占肺癌总发生率的15%。
陆舜团队成员、肿瘤科主任医师简红介绍,在亚洲,约一半的肺癌腺癌患者会发生EGFR突变。对于此类患者,靶向治疗是标准的一线治疗方案之一。然而,一般经过8至20个月后,患者都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耐药。
为此,陆舜团队聚焦以免疫治疗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模式,开展一项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全国52家中心同步进行研究,历时三年。
国产药信迪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及化疗的“四药联合”方案,就是陆舜教授团队获得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也是国际上首个创新治疗方案。该方案已获批用于治疗EGFR突变耐药的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与标准化疗方案相比,接受该方案治疗患者总生存期延长到22个月。这一研究成果证实,免疫联合治疗方案在此类肺癌患者中有巨大应用前景,或将改变现有临床诊治标准,满足更多患者治疗需求。
江阿姨就是一名受益患者。她曾于2020年5月被诊断为肺癌骨转移,在接受靶向药物治疗后,效果仍然不理想,两个月后病情就发生进展了。但经过3个多月的“四药联合”治疗,疗效显著,肿瘤病灶缩小了30%,服药至今3年间,肿瘤未进展,也没有转移,病情持续在稳定状态。
陆舜同时透露,在此项研究中,免疫抑制剂和抗血管生成药均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创新药,并且已经纳入医保,可以大大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
陆舜带领研究团队,近年来开展多项国产创新药的临床研究,为晚期肺癌患者生存带来希望。
多款国产创新药在国内获批上市,治疗肺癌疗效显著
“2017年以来,一大批海外精英回国,创办生物医药公司,这为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在药品研发与临床研究、科研转化之下,一大批国产的肺癌创新药已在国内陆续上市,也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陆舜说。
数据显示,仅仅在2023年3-6月间,陆舜团队就牵头推动三项国产创新药及新适应证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下上市,均用于晚期肺癌患者治疗。
如国产创新药“谷美替尼”,于2023年3月获批在国内上市。该药能选择性抑制c-Met激酶活性,进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这一药品的上市为具有间质-上皮转化因子(MET)外显子14跳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临床结果还证实,“谷美替尼”安全性良好,且脑转移患者也可明显获益。
又如2023年6月,由陆舜团队牵头的另一项国产靶向药“贝福替尼”,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用于治疗相关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这是一款国产新型三代EGFR靶向药物,可明显延长晚期肺癌患者生存期。
“上述这些研究成果彰显了中国原创药物研究的实力,也见证了中国原创研究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陆舜表示,“中国方案、中国创新药,正在不断改写国际肺癌诊疗模式与理念,也在持续提升中国肺癌治疗药物的可及性。”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最近举办的2023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陆舜还公布中国一项原创研究的最新详细数据,展示了肺癌免疫药“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药物的显著疗效。他的发言也引发了会场三千多位国际同行以及全球学者广泛关注和讨论。
陆舜坦言,上述研究是中国多中心研究者合作的成果。研究证实,与单纯化疗相比,“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的治疗方案,可显著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让更多患者获得根治性手术的机会。